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

20100320 看山是山?

最近跟朋友聊到「見山是山->見山不是山->見山又是山」這句,這句其實以前在佛堂也聽過喇!大致是說三種境界吧?!

令我想去找一些這句話的資料去幫自己喚回我的記憶,因記憶中是聽過法師說過這句話的意思呢!

Info from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507021601624

  大家都聽過「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,見山又是山」這句話吧!基本上,這不僅代表著修學佛道,內觀自省的三個階段,更代表了對人生通透、悟徹豁達的三種程度。

  「見山是山」者,見到一件事物,並不會用心的去理解他,大都人云亦云,而山也不會使他產生煩惱,此種人,對於所謂的「山」,僅止於遠觀的程度,還未入山真正探究山的一草一木;猶如我們對於某些知識,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般;對修行之程度而言,此種人便是還在門外,機緣未到。

  「見山不是山」者,這個程度的人,對於所知所學、所見所聞,均抱持著懷疑的態度,往往於同中求異,這並非不好,這樣的人猶如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,深入其境,眼花瞭亂,深入修學,疑問雖然多,但得到的也很多。

  惟這個時候正是「誤與悟」的分水嶺,「誤」者,往往於同中求異,愈深入則疑問愈多,是非不斷,眼中只見他人之是非,而未見觀照自心,去明瞭自身真正之目標,而老是在週遭外境之是非上打轉,一旦鑽進了牛角尖,終將由疑生執,陷入了執著、是非的泥淖中。

  「悟」者,異中求同、反觀自照,而能由疑生智,由智生慧,超越外境而觀自在、由自性生出般若之智,終能達到見山「又」是山的境界。

  疑,並非不好,問題是在於必須認清自性之目標,而去疑,方能得到真正的般若智,山,是一個境,遠觀似靜而其中則蘊含了無數的變化,所有的因緣聚合方纔成就了山的世界。我們觀山,千萬不要去執著那些因緣,而要瞭解其聚合,才能瞭悟其成就。

  世上有許多修行者,便是在這一點上勘不透,進了「山」就不知道要出來,一直在境中打轉,聽了鳥語心念動,聞了花香心念移,心隨境轉,終而茫茫;一個修行人,若是在修行的過程中,老是覺得命運乖張、不遇明師、才能未能伸展,老是發現世道之不平、他人之過錯,這便是還在山中啊!執著於外境的一切,而不知心中之真我。

  還有一種修行者,入了是非圈,執著己身之是,欲平他人之非;自身是修行之身,卻行俗世者之心,這種自以為正義的俗世心態,不但污染了自身之修行,更將是非帶進了修行者的世界。在此後學謹舉一例,以為大眾參攷。

  當年佛陀降世之初,身俱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淨飯王邀集了印度包括阿私陀仙等眾多知名之學者、修行人,眾人一致評定,佛陀若是在家,將會成為轉輪聖王;若是出家,必成證悟成佛。

  當時在印度,並沒有所謂的在家修行眾,是以在家的意思就是沒有修行,而佛陀若是不出家的話,將會成為轉輪聖王;什麼是「轉輪聖王」呢?在佛家當中,轉輪聖王就是能以其武力、慈悲和道理推行政治,而統合世界的理想帝王。但是佛陀並沒有成為轉輪聖王,祂出家成了一個修行者,並以其證悟之教法教化天下,祂並沒有去征服任何一個國土,並沒有統治任何國家,但祂的教法卻流傳千古,教化了無數的眾生。

  修行者與未修行者眼光之不同就在這裡,以有形之力量討伐世間之不平只是未修行者的境界,修行者乃是討伐自我心性中之不平,而能證悟自身,以身說法,教化天下,教法的影響不在一時,而在永遠,這就是修行與未修行境界之差別啊!

  現時之修行者則往往將俗世之陋習帶入修行;不省己非、專尋人非,而美其名為伸張正義,出言不遜、批評師長,而美其名為仗義執言,爭名奪利、爭掌名位,而美其名為擇善固執。執著如此之深,危害如此之大,以俗世之心,言修行之皮毛,誤導世人,實令人感嘆也。

  身在「山」中卻自以為已經瞭解山,執著於「法」卻自認已經證悟何者為「道」,這樣的話,只有越陷越深,惟有深刻、真誠的反省自身,是否只看見了別人的不對,而障礙了自我之智慧、自我之修行,甚至誤了他人,這樣,才能有超越外境的牽纏,而達到「見山又是山」境界的一天。

參考資料
重修雜誌創刊號 (作者:蘇宏聖)

朋友理解的又是另一種詮譯,他不是佛教徒,即使把這番話跟他說,他也不會明白。但他的看法也不無道理呢!他說人生有類似的階段呀!有些人開始工作時努力地不斷賺錢,想盡辦法去賺錢;到錢都賺到了,滿以為到了那個時候,人會很滿足,很快樂,但結果原來並不是這麼一回事;到後來,又回歸自然,可能那些錢可以讓他繼續賺大錢呀!但這些人可能又回復到生活所需的能滿足便足夠了,有份工作讓生活不太無聊便可以了!有很多賺到錢的人也可以很樸素呀!生活也可以很簡單呀!

雖然我不太認同朋友的看法,但我相信在人生不同階段,想法和對生活的要求都會不一樣呢!不過又有多少人能在勞碌半生後,會悟出人生原來只需要很簡單的物質便已足夠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回應